当前位置>工作动态
随着“双十一”购物热潮的临近,网络空间在焕发活力的同时,也潜藏着虚假营销、支付陷阱、网络谣言等风险。为切实提升全区居民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与网络谣言辨识能力,营造清朗安心的线上消费环境,南通通州区委网信办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以“护航消费,把网络安全知识送到百姓身边”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。各镇街积极响应,创新形式,将一份份实用的“网络安全礼包”精准送到百姓身边。
快递“流动站”传递安全“点对点”
快递小哥是连接千家万户的“城市毛细血管”,也是反诈宣传的“天然触角”。双十一前夕,兴东街道创新推出“快递小哥变身反诈讲师”活动,让这些每日穿梭楼宇的“骑士”化身移动宣传站。他们利用送货间隙,针对“快递代收骗局”“货到付款陷阱”等与行业紧密相关的诈骗类型,用“拉家常”的语言向居民讲解识别技巧——“陌生快递别轻拆,代收货款要核实”“中奖短信链接多,点击可能丢钱包”。居民们纷纷感慨:“以前听讲座像听天书,现在小哥说的都是我们天天碰上的事,一听就懂!”“职业优势+在地化内容”的宣传模式打破了传统反诈宣传的“距离感”,真正实现知识“点对点”精准输送,让网络安全意识随着快递包裹“进门入户”。
流量“新阵地”唱响安全“主旋律”

南通家纺城微供市场是川姜镇的产业核心,也是网络直播的“主战场”。双十一前夕,川姜镇网信志愿者瞄准这一流量高地,联合多位网络主播开展“辟谣+直播”创新活动——在带货家纺产品的同时,巧妙穿插“网络谣言常见套路”“如何核实信息真伪”等科普内容。“姐妹们,网上说‘家纺产品含甲醛致癌’的视频别轻信!官方检测报告才是硬道理!”主播一边展示产品质检证书,一边拆解谣言逻辑;志愿者则同步弹幕答疑:“看到‘速转’‘必看’的标题先冷静,认准权威来源!”活动借助直播的即时互动性,将网络安全知识融入购物场景,让网友在“买买买”的同时“学学学”,真正实现“流量在哪里,安全宣传就到哪里”,为清朗网络空间注入“产业动能”。
非遗“小课堂”播撒安全“大种子”

平潮镇特色市集是周边居民的“周末打卡地”,也是网络知识普及的“天然舞台”。双十一前夕,志愿者们化身“安全讲解员”,结合“虚假购物链接”“冒充客服退款”等常见骗局,用“身边事”讲清“大道理”——“收到‘快递丢失赔款’短信,先去官方APP查物流!”“遇到‘免费领礼品’要填身份证号的,100%是诈骗!”遇到群众提问,志愿者耐心解答:“网购一定要选正规平台,转账前先打个电话确认!”更暖心的是,活动特别设置非遗面塑小课堂:面塑传承人张老师以网信IP为原型,捏出憨态可掬的“安全小卫士”手办,孩子们围坐围观时,志愿者趁机引导:“这些小卫士和你们一样,要用智慧守护网络安全哦!”寓教于乐的互动,让安全理念如春风化雨,在烟火气中悄然扎根。
红马甲“敲门”织密安全“防护网”

临街店铺是网络交易的“末梢神经”,也是诈骗风险的“易感区域”。双十一前夕,东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组建“红马甲小分队”,分组走进快递点、超市、个体商铺,针对商户与消费者双主体开展精准宣传。“老板,抢红包时要是让你输银行卡密码,百分百是假链接!”“发货时遇到‘保证金’‘刷单返利’的链接,千万别点!”志愿者一边发放手册,一边结合“冒充客服退款”“虚假交易链接”等典型案例,提醒商户规范经营的同时,也要帮消费者“把好关”。商户老板表示:“原来骗子连我们小店都不放过,以后不仅要自己警惕,还要提醒顾客!”活动通过“面对面讲解+手把手指导”,为商户和消费者共同筑起一道“双向防护网”,让网络安全防线从“最后一公里”延伸到“最后一米”。
网络安全无小事,护航消费正当时。通州区以“接地气”的方式让网络安全知识“活起来”“热起来”,从快递小哥的“流动课堂”到直播间的“流量科普”,从市集里的“非遗互动”到商户间的“敲门行动”,每一场活动都是对群众需求的回应,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安全底线的坚守。让我们携手共筑清朗网络空间,让放心消费与安全上网同频共振,共同迎接一个温暖、安心、充满活力的购物季!









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江苏省系列...
“苏小朗”教您如何举报网上有害信息...